(资料图片)
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尤其河图洛书在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得到了高度认同。
文献记载,人文始祖伏羲氏按河图始画八卦,叫先天八卦,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演出文王六十四卦,这就是《周易》;大禹治水,受洛书的启发,制定出治理天下的大法,这就是《尚书》中的《洪范》篇。
恩师徐正英先生在他的《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》一文中指出:“作为五经之首,代表中华民族先哲智慧的《周易》既然发源于龙马所献之河图,河图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文化的源头和标志。”又说:“它(《洪范》)标志着最早的治国纲领性文件的诞生。当然,洛书也就同样被视为河洛文化起源的又一标志。”
既然诞生在中原河图洛书如此重要,我们就以开元十九年(731)的《洛出书诗》为例来分析,看萧昕的《洛出书诗》:
海内昔凋瘵,天网斯浡潏。
龟灵启圣图,龙马负书出。
大哉明德盛,远矣彝伦秩。
地敷作乂功,人免为鱼恤。
既彰千国理,岂止百川溢。
永赖至于今,畴庸未云毕。
萧昕带读者穿越时空,先说远古时代的“凋瘵”、“浡潏”,生民困弊,社会处于无秩序之中,河图洛书应时而出。
河图、洛书都属于符瑞,在古人看来,符瑞是上天对世间英明君主仁德的回应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感应,也正是因为如此,同年郭邕的《洛出书诗》中说“光宅被寰区,图书荐河洛”。伏羲根据河图始画八卦,大禹根据洛书作九畴,因此引出第三联“大哉明德盛,远矣彝伦秩”,这不仅是对河图、洛书的歌颂,更是对大禹功绩的肯定。
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,其意义也就是第四联所说的“地敷作乂功,人免为鱼恤”。而第三联第四联正印证了《左传》中对洛书禹功的认识,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说:“美哉禹功,明德远矣。微禹,吾其鱼乎!”大禹之功不仅仅在于导水入海,同时还有“既彰千国理”的政治意义,亦就是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所说的“吾与子弁冕,端委以治民、临诸侯,禹之力也”。作者在结尾处更是热情洋溢地歌颂洛书和大禹之功,直到今天依旧兆民受益。
这首诗出现在玄宗开元时期,当时经过君臣励精图治,天下承平。此时以河图、洛书这种根源性的文化为题无疑具有多重思考,首先是对人文英雄的礼赞,其次是对儒家文化的奉行,最后更是借歌颂古圣先贤以赞誉玄宗皇帝。而这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,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者莫过张钦敬,他的最后二联诗说“昔闻夏禹代,今献唐尧日。谬此叙彝伦,寰宇贺清谧”,通过今昔对比,突出当下寰宇清谧的时代特征。
当然,中原文化在应试诗中的表现并不仅止于此,大家可以试着去考察拓展。另外,你所在的地方文化在唐代应试诗中有体现吗?或许,通过考察会让你有激动的发现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东方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